学院创新教学模式打造学生喜爱的精品思政课

发布者:赵明明发布时间:2020-07-03浏览次数:10933


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,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,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,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。太阳成tyc7111cc杜汉章老师在十几年讲授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,以“提高学生思政课学习热情”、“取得思政课课堂实效”、“让学生在思政课堂上有获得感”为目标,探索出一条“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”的思政课教学模式,使其讲授的思政课成为山服校园的明星课堂,深受学生喜爱。

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量身定制更贴合的教学情境

思政课的理论相对较枯燥、抽象,其中一些重难点内容晦涩难懂。许多同学认为“思政课”与所学专业毫无关系,对个人未来发展帮助不大。因此,学生学习“思政课”的兴趣不足甚至在学习之前就产生了抵触心理。这样容易导致思政课教学实用性与实效性较差。

如何创建恰当的教学情境,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,杜汉章老师在教学设计上,尤其注重学生群体的专业背景差异,在素材选择、问题设置上尽量向专业贴近,这样更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,在学习之初就能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热情。

例如在《形势与政策》课面向服装类专业学生讲授“新时代经济结构不断优化”这个知识点时,紧密联系服装产业发展趋势,讲清楚产业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,进而探讨新历史条件下产业的前景和发展方向,最后落脚在学生个人当前的专业学习、未来的就业选择、人生规划层面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,引导学生积极参与,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。

具体知识点构建起多位一体的单独体系

思政课的理论往往都比较“高大上”,对于没有社会经验,对社会整体发展思路并不清晰的年轻人来说,面对很多知识点会比较茫然,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,就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将信将疑甚至抵触情绪。针对这个问题,杜老师采用分层渐进、逐步深入的教学设计,从知识点的背景、内涵、外延多个层面,构建起一个小的知识体系,帮助学生拨开迷雾、全面理解。

 孔子说: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”。例如:导入问题(提问:人民生活幸福要靠什么实现?多数学生回答:个人努力、好的政策)→问题升华(提问: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人民幸福感的差别根源是什么?)→知识点拓展(劳动不对等交换+财富内部再分配)→联系已有知识(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)→ 知识点拓展(中国发展模式、新发展理念及必然效果)→讨论发言(在这个原理之下,个人发展应该注意什么、国家发展的路径是什么)。启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,主动接受所学理论。

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亲身体验理论的科学性

杜老师的思政课理论讲授非常严谨,课堂充满趣味性和思辨性,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。一是让学生有体验感,例如在讲“什么是新时代”这个知识点时,不单单把今天我们步入新时代是怎么一回事讲透彻,还进一步讲清楚中国历史上曾不止一次“步入新时代”,让学生们对本知识点有了更加立体的认知,通过自行比对,能对知识点有更深刻的认识。二是重视课堂的逻辑性,充分设计课堂思辨环节,设计恰当的思辨问题,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,既能引起学生兴趣,又能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,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育目的。三是告别“独角戏”,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引导作用,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,引导学生“进行正确的思考---做出正确的判断---得到正确的结论”。 

一直以来,包括杜汉章老师在内的太阳成tyc7111cc广大思政课教师,始终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,努力寻找、挖掘思政资源,坚持集体备课,经过学院领导和系领导定期听课指导,思政教师个人素质不断提升,教学内容更加丰富,教学方法不断创新,教学效果取得有效提升,学院的思政课成为具有思想性、理论性和亲和性的精品课程。

(撰稿:赵明明  摄影:毕研兴)